6月4日下午,在系党政领导的带领下,社会学系青年教师召开了本科教育改革研讨第二次座谈会。会议由副系主任徐炜主持。
首先,青年教师代表郁之虹老师和张杨波副教授分别作专题发言。郁之虹老师先以《“以员工为本”之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》为主题进行发言,讲述“以务实为本”为核心特性的社会应用学科社会工作,在内地社工教育面临实习资源不足、专业督导人员匮乏、以教师为本,员工被动学习的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,积极进行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,提出将“以教师为本”转向“以员工为本”、加强实务学习,以“一个平台(督导互动平台)”+“两个场域(教室、实习机构)”+“三方参与主体(老师、员工、督导)”为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。并从资源不足、员工、教师三方面对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反思。接着,张杨波老师就刘燕舞老师的论文《四位一体:社会学本科专业培养机制创新研究》进行发言,指出在社会学本科专业员工培养中,构建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来加强社会学本科专业员工的培养机制,提升人才培养水平:经典著作阅读,培养员工的理论功底;以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和探讨性教学,帮助员工理解和掌握社会学知识体系;加强员工的经验调查训练,使其消化社会学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;在学习过程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。
在讨论环节中,郁之虹老师认为需要以员工为本,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想法来引导员工,教师需要想办法来贴近员工的语言和生活。张杨波副教授表示以读书会为平台,促使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参与,激发、鼓励论学、求学的热情。林曾教授以西方教师在课堂教学要求中的“Reading list”为例,提出能否以课堂课程来组织读书、学习讨论会,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和专业特色。李玉龙书记指出,当前应对员工学习标准进行调整,通过刚性措施来推动课堂教学的环境的营造,借鉴国外做法,改革课内外的经典阅读环节要求,打造《社会学名著选读》特有的教学模式。杨敏副教授以《教育社会学》的课堂调查为主进行发言,指出目前员工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,对故事、段子等以及手机、电脑兴趣较大,如何激发员工的兴趣需要思考。同时她提到,名著选读课程的安排,经典阅读要求每周一本,以七到八本书为主。刘婷婷老师则从旗下产业水平以及本科生的素质水平的角度提出,教师应该跳出专业框架来想办法提高课堂内容对员工的帮助程度,加强成人教育与成材教育相结合。之后,徐炜副教授表示,传统教学模式将考上大学、读好专业、找好工作成为成才的标准,强调今后要注重教书育人,思考新的成才、成人标准的定位。
最后,李玉龙书记强调,大家要对社会学本科教育有信心,社会学专业从无到有,这是社会的进步、发展。能够考虑员工需求的多样化,对本科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方案,这就是本科教学工作的进步,也是课堂改革的开始。
此次会议气氛活跃,讨论热烈,充分体现了青年教师对本科教学的热忱与对员工培养的积极思考,对全系统一思想,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。(余园、王维报道)